文丨鄒靜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 )
文章基于作者代表CMF論壇發布報告時的演講整理而成,未經作者確認。
一、2022年消費整體情況:全年呈現“類V型”,整體處于低位
“類V型”是指有點像V型,但又不全是。紅色圈出來的部分是今年以來社零同比增速整體的表現,藍色和黃色線分別是名義和實際增速。像V型是指這部分,3-7月份同比增速在負數區間,最低點出現在4月份,當時的名義和實際增速分別是-11%和-14%,此后有所回升。
如果數據停留在8月份,可以說消費走出了非常典型的V型,但事情并不是這樣,到8月份之后掉頭向下,9月份實際增速跌至負區間,10月份名義實際雙雙轉負,名義是-0.5%,實際是-2.74%。
這是全年呈現“類V型”。
整體處于低位,無論是和2021年的數據相比它處在低位,如果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段看,從有數據以來的1995年看,現在的數據延續了2008年整體下行的趨勢。
消費疲弱的自然結果是對經濟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有所下降,橙色是今年前三季度三大需求對于GDP的貢獻率,藍色是去年同期2021年前三季度需求對GDP的貢獻。去年同期消費對GDP貢獻率高達62%,消費對于去年的經濟復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今年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大幅下降到了41%,相應地,投資和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都在往上走。
二、消費的結構性變化
哪些消費好,哪些消費不好?首先分為食品和非食品類,看看恩格爾系數,之后我們看統計局八大類消費品,最后看行業。
食品消費占比在全部消費中占比,藍色和橙色分別是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疫情發生前,無論是整體城鎮還是農村,恩格爾系數都呈現向下趨勢,這符合經濟學理論——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食品在消費支出中的占比會逐漸下降,但疫情打亂了這一趨勢。
疫情發生后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恩格爾系數都有明顯上升,城鎮從27.6%上升到29.2%,農村是從30%上升到32%,基本上回到了2016年左右的水平。最新2021年的數據顯示,城鎮恩格爾系數有小幅回落,但仍然高于疫情前;農村則和2020年持平。
為什么我們要先討論恩格爾系數?因為這一指標經常被用來觀察消費是升級還是降級,由此衍生出一個討論:疫情后中國是否由于增速收入放緩而出現了整體的消費降級?要回答這一點,如果認為收入是主要的因素,那么,把各省放在一起,橫軸是人均GDP變化,縱軸是恩格爾系數的變化,理論上應該是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收入增長更快恩格爾系數下降更快。但結果并不是,相反是比較強的正相關系數,也就是說在解釋恩格爾系數上升時,收入的解釋力并沒有那么強。如果觀察2019年-2020年,盡管大部分省份的恩格爾系數都在上升,但還有兩個省份出現了恩格爾系數出現了下降,分別是貴州和青海,顯然這兩個省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很難由他們更高的收入增長來解釋。
這兩組證據說明,盡管疫情后恩格爾系數上升,但收入肯定不是故事的全部。如果收入不是主要的解釋因素,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是短期內食品價格的上升。二是疫情帶來消費場景的受限,這是和管控政策有關的,可以想象一個極端的例子,比如你就被封在樓里,短期內支出絕大部分就是食品,也正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恩格爾系數的上升來說明中國現在正在經歷一輪明顯的消費降級。
講完恩格爾系數之后,我們再看統計局八大類消費品,因為“其他類”我們不太明確主要是什么,我們重點比較這剩下的七大類。見下圖?;疑鶢顖D是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藍色是疫情前2018年的數據,橙色是2021年的數據,消費占比下降主要有四大類: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這四類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衣著都是跟消費場景受限以及社交半徑縮小直接相關的,這個家庭設備及服務主要跟房地產的下行有關。上升的有什么?有三大類,一類是醫療保健,還有食品,這跟前面恩格爾系數上升是一致的,此外還有居住。
在八大類消費基礎上再細分到行業,受拖累的行業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高接觸行業,包括文娛、餐飲住宿、批發零售、運輸航空。以典型的餐飲為例,一般來說“金九銀十”,國慶節等節假日的餐飲表現一般都是比較好的,但是我們看到9月份同比消費是-1.7%,10月份進一步降至-8.1%。第二類受拖累的主要是地產相關的,主要包括家具、建筑與裝璜材料、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這些。以家具為例,今年前9個月平均增速是-8.6%,去年全年下來有16%的正增長。
消費的現狀:小結
整體而言全年是“類V型”,有點像V型,但回升部分的根基不穩固,從歷史看處于低位。
結構性視角,恩格爾系數告訴我們說,疫情后食品消費占比大幅上升,但是這背后不僅僅是收入因素,還有短期內食品價格上升以及防疫政策相關的消費場景受限。
八大類消費品和細分行業告訴我們,下降的是高接觸、房地產相關的,上升的有醫療吃住這些。
三、消費疲軟的原因:宏觀和微觀視角下的分析
宏觀層面視角: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能不能”和“愿不愿”)
消費能力,重中之重一定是收入。收入有兩點,一是疫情后居民收入的增速放緩且持續低于GDP增速。先來看收入增速的絕對水平,下圖圈出來的這塊是疫情之后的表現,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9年一季度的時候還有5.9%,到2020年二季度下跌到-2%,此后回升,但2021年后又再度急轉直下。2022年三季度有一個小幅度回升,但整體還處在歷史低位。
相比于收入的絕對水平,我們還要看它的相對水平,即相對于GDP的增速。藍色線是GDP增速,橙色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灰色柱狀圖是GDP減去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變化。在2013年之后,除了2020年3月這一個月,居民收入的增速持續低于GDP增速,這在經濟不是很好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特別差的惡性循環。循環怎么發生?低增長,低增長背景下收入增長更低,導致居民有弱預期弱消費,由此進一步強化了低增長的故事。
“能不能”消費,與消費場景受限、社交半徑縮小有關?!霸覆辉浮?,主要看消費者的信心,消費的疲軟與居民的弱預期尤其是和就業相關的弱預期有關。
下圖這三條線分別是消費者對收入、消費意愿和就業的信心指數??梢钥吹?,在疫情之后,有一段時間,2020年-今年一季度,整體看消費者信心還處在較高水平,和疫情發生前沒有顯著差異。但從今年一季度末,居民信心開始直線下降,下降最多的是紅色這條線,即消費者對就業的信心,從三月份的116%大幅下降到四月份的79%。
消費者對收入就業的信心也和就業市場整體情況非常一致,這里展示的是各年齡段的失業率情況。討論很多的是年輕人(16歲-24歲)的高失業率,在7月份達到接近20%的峰值之后,有所回調,但還是處在較高的位置。
微觀(家戶)層面視角
我們用一些家戶層面的數據發現,現在的收入增速放緩體現在多來源收入上。其中,工薪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加在一起,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超過七成。
先看財產性收入,如果是投股市,股市跌跌不休,理財頻頻爆雷,債市最近又是一波暴跌,可以說今年要投資理財保本都不容易。
財產性收入對當前消費的疲弱有特殊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王湘紅老師等基于微觀家戶數據的發現,把收入分為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分別來看,一是看不同類型收入邊際消費傾向的大??;二是收入到底主要用于何種消費,他們發現,邊際消費傾向中最高的是財產性收入,并且主要用于交通通信和文教娛樂這種需求彈性比較高的消費。而邊際消費傾向最低的是工資收入,主要用于居住。這個結果非常符合直覺,比如如果今天我從股市賺了一百,這一定程度上就是意外之財,很有可能會把絕大部分拿來娛樂;但是工資性收入是我最有底、最穩當的這部分收入,我可能把它用于交房租、還房貸?;仡檮倓傉f到的,今年消費最差的就是交通通信和文教娛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財產性收入對于拉動這部分消費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一個微觀層面的證據。
再看工薪收入。我們借用一個詞“壓艙石”,工薪收入完全可以說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壓艙石”,常年占到六成以上。這個“壓艙石”今年的表現是既有近憂,也有遠慮。近憂是指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遠慮是指長期來看我們發現工薪收入這塊壓艙石越來越壓不住了,并且跑不動了。
我們看看工薪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長期看,在經歷了2004年峰值(占比達到76%)之后不斷下降,最新數據已經是60%左右。這塊“壓艙石”越來越難以壓得住了。還有是跑不動了,藍色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整體增速,橙色的是工薪收入的增速,灰色是兩者的差值,可以看到2010年以后,工薪收入的增速持續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前面說到人均可支配收入進一步低于GDP增速,工薪收入這塊的壓艙石既壓不住又跑不動,這是很大的問題。
除了不同來源的增速都在放緩之外,還有個很大的問題是收入分配的惡化,疫情對低收入群體的沖擊更大??紤]到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高,整體而言收入分配的惡化也會進一步抑制消費。疫情對低收入群體沖擊的更大,這一點對于城鎮和農村都成立,但具體表現又有所不同。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分別考察下城鎮和農村里面收入最高20%、中間20%和最低20%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這是一個年度數據。
先看城鎮。這里黑色線是城鎮整體收入增速,紅色線是最高20%收入戶的增速,藍色線是最低20%收入戶的增速,黃色線是中間20%收入戶的增速。疫情發生在2019年,當年高中低三組的收入增速非常接近,最低組還是略高于其他兩組的,最低組是8.08%,剩下兩組分別是7.98%和7.61%。但是疫情發生后,情況在2020年發生很大變化,低收入組的增速迅速低至0附近,跌幅接近8個百分點,相比之下中高收入組的跌幅均要小于4個百分點,這表現出當遭受經濟的負面沖擊的時候,不同收入家庭組抗打擊能力是截然不同的。最新2021年的數據顯示,低收入組雖然有所回升但還是要低于整體的收入增速。
再看農村。農村表現的形式又不一樣,最大的問題是低收入組的變動趨勢很不容樂觀,可以看到在疫情發生后直線下降,目前仍沒有得以扭轉。相比之下中高收入組從2020年開始增速已經回升。
說完增速再看看收入絕對水平的比較。我們用來考察收入差距的指標,就是最高20%收入戶的收入除最低20%收入戶的情況。黃色的是農村,藍色的是城鎮,疫情后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的收入差距都在擴大,尤其是農村,由疫情前的8.5%上升到了8.9%。還有一點,疫情打斷了此前從2016年開始農村收入分配在改善的大趨勢。
接下來一個問題,為什么這次疫情對低收入群體產生更大的沖擊呢?與這個問題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它和以往我們遇到的經濟衰退有何不同?這次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1.行業沖擊。以往如果是經濟衰退的時候,最先遭受打擊的往往是制造業,因為制造業的經濟周期性更強。但這次疫情不同,它主要沖擊服務業,并且是高接觸類服務業。在這一類高接觸類服務業中聚集了大量的低技能、低收入群體。
2.此次新冠疫情具備雙重屬性。有別于以往大流行病,比如黑死病、禍亂、天花、非典、H1N1流感,新冠疫情不僅僅是衛生危機還是經濟衰退,兩者都會促進自動化,這個過程對低收入群體的打擊也會更大。流行病促進自動化很容易理解,接觸少了就用機器替代人。經濟衰退,對低技能低收入群體有更大的打擊,每次大的經濟衰退事后看都會成為孕育技術進步的很重要的土壤,比如美國大蕭條之后極大地推動了當時流水線的應用。疫情期間大規模推動居家辦公,毫無疑問低收入群體更難以實現居家辦公。美國一份研究發現,在美國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3-7月份,不可居家辦公者的失業率是可居家群體的3倍。
四、對消費的未來判斷
疫情早晚會過去,這里我們有必要區分問題的短期性和長期性。短期和長期之間并沒有一個嚴格的界定,它主要說的是這個因素會不會隨著疫情消退較快結束,如果可以就稱之為短期問題,這樣的一些問題盡管當前很嚴峻,但只要疫情逐漸得以控制,它就能夠較好地解決。相比之下更需要關注的是一些長期問題,也就是即便疫情消退之后還會長期留下來的問題。
這中間相對短期的問題是接觸風險和社交半徑短帶來的消費疲弱,預計隨著疫情管控的更加精細化和疫情逐漸得到控制這個問題會較好的解決。再就是居家辦公的普及給低收入群體帶來的更大沖擊。
最需要政策關注的長期問題,也就是疫情消退后可能長期影響消費的因素有哪些?一是收入和信心的問題,二是收入分配的惡化問題,三是中小企業的退出和自動化替代,這些可能都是不可逆的過程,是最需要政策關注的。
五、政策建議
1、重中之重,一定要提高疫情防控精準性,暢通經濟循環。無論是接觸類消費疲弱還是居民消費增速的放緩,都有賴于疫情防控政策的精準性。
2、拉動消費的根本在于收入和預期的改善,為了達到這一效果,可以出臺一系列“以工代賑”的項目,以及部分標志性大項目以提升就業及市場預期。
3、各部門應盡快出臺有針對性的行業政策。在這個時點,泛泛的促消費的政策是沒有什么用的,一定要針對行業、有針對性。比如針對現在表現最不好的文娛旅游、交通通信、家用設備。對家用設備行業,是否可以更多推行綠色家電、以舊換新補貼,對通信行業是否可以考慮進一步降低上網資費來促進消費。這些是可供參考的思路。
4、貨幣政策,在當前的時點寬松貨幣政策應該是利大于弊。首先說利,寬松貨幣政策對企業成本的好處顯而易見;再來看在收入差距上作用,在疫情后,城鎮和農村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收入分配的惡化,我自己的一篇研究發現,寬松貨幣政策對于縮小收入差距非常重要,并且主要渠道是寬松貨幣政策下保就業的效果,并且主要是就業穩定性差的群體,這是在縮小收入差距上的積極作用。
相比之下可能的弊端有哪些?首先在收入分配這塊,有文獻說寬松貨幣政策也有可能會惡化收入分配,主要機制是和財產相關的渠道,如果貨幣政策比較寬松,富人可能會更多在財產上獲益,但是這一點并沒有得到數據的支持,在寬松貨幣政策下并沒有發現富人獲得更多的財產收益。二是可能會有通貨膨脹問題,但是這一點如果現在放眼看全球,在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的通貨膨脹最不嚴重,這是我們非常寶貴的政策空間,這個政策空間該用的時候就要用,現在可能已經到了這樣一個該用的時刻。三是短期現實的考慮,可能有匯率貶值和資本外逃的擔憂,這些短期看可能是成立的,但是相信從長期來看,無論是人民幣幣值還是國際資本的流向,更看重的還是中國長期增長的預期。舉個例子,2015年-2018年時,當時美聯儲9次加息,其中我國央行僅僅只有3次跟隨加息,但沒有產生大的波動,中國經濟完全有能力實現更加獨立的貨幣政策。
5、至于消費券,我對它的想法還不是特別成熟,我能做的就是把現有發現梳理一下。
最重要的是問題是,消費券的效果到底如何?我們認為效果還是挺強的,邊際消費傾向大致介于50-80%之間,發10元的消費券大致能夠拉動消費5-8元,這里有三組現實的典型案例。
一是新加坡,在2008年發行了折合人民幣大約90億元的紅包,攤到每個人頭上是1500-2000元人民幣,最終實現邊際消費傾向80%。二是中國香港的案例,2021年對所有有永居證的市民發放5000港幣消費券。香港中文大學宋錚教授等人發現,邊際消費傾向也是在80%作用。中國內地也有研究,西南財經大學甘犁教授等基于疫情期間發放的消費券研究發現,邊際消費傾向大約在50%左右。
第二,多久能產生效果?強且快,這個時效以周為單位。以香港的案例為例,第一輪消費券2000港幣發下去之后,拿到消費券的這些人平均多增加了600多港幣的消費。第二輪消費券發下去之后,拿到消費券的群體當周消費就增加了900多港幣。整體而言消費券發放下去,一個月內消費增長可以占到消費券價值的一半。
第三,所需規模多大?一個觀點認為太小小打小鬧沒有什么用,對中國內地所需規模大概在萬億級別。
怎么做?最重要的問題是錢怎么籌?鑒于地方政府財政比較吃緊,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法是不是中央先籌資,再分配到地方。發放對象要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發放的渠道,考慮到中國數字化的優勢,可以考慮的是個稅申報系統、社保系統包括京東在內這些大型的電商平臺。
說完現有研究的發現,我談一下它可能潛在的問題。
一是對其他消費存在替代和擠出效應,這個問題相對而言不是那么嚴重,更嚴重的是在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進一步擴大城市農村、線上線下不同群體間不公平的現象。以現在呼聲很高的個稅申報系統為例,這個系統面向的是個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群體,這個群體按照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的說法僅占就業人口中的14%,如果通過這個渠道發消費券,很有可能造成進一步不公平的現象。
二是消費券從最終實施落地的效果來看,很多是發到了商場里的企業,像北京也發過消費券,發到了大商場里的星巴克、海底撈,但真正最需要消費券的可能是街邊的小店,就是你買點包子饅頭或者外賣騎手湊和吃頓飯的小店,但它們恰恰沒有拿到。
說完了我對消費券的擔憂之外,經濟學經常說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現在我們就說“另一方面”。盡管它可能存在問題,但必須明白當下沒有任何萬全的政策,如果不發放消費券,那做什么?是做補貼企業的政策嗎,那也可能存在非常嚴重的不公,哪些企業補貼哪些企業不補貼,這里也存在不公平的現象,甚至有可能產生產能過?!敖┦逼髽I的問題。
6、企業層面,建議應該兼顧長期和短期目標。短期無疑是要生存下來,疫情發生三年有余,所有的企業都在積極調整適應,線下就餐不方便,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預制菜,還有上門做菜的服務?,F在旅游出省不容易,以北京為例就有越來越多的北京周邊的精品短途游的項目。
未來無論是企業,包括學校在做規劃的時候,應該要考慮到新冠疫情肯定不會是最后一次公共衛生危機,做規劃的時候應該看得更加長遠,包括在建學校、建廠房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有更好的新風系統,是不是應該考慮有一些關鍵時刻能夠轉化的隔離空間,宿舍就餐區是不是有可適應單人的隔間,這都是要考慮的事情。
最后我們說一說長期的事情,“風物長宜放眼量”,冬天終將過去,企業還是要苦練內功,盡管現在說消費不太行,但存在另外一個現實,中國消費者還是在大量的購買一些國外的商品。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1月4日發表文章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的結合起來》,提到,現在大部分領域“有沒有”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主要的問題是好不好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通過高質量發展來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他給出一個判斷,經濟發展最終還要靠供給推動,并且是好的供給。從長期來看是供給創造需求,有真正優質的產品就可以創造出需求。同時,文章中也點出了幾個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滿足的領域,包括優質品牌商品、育幼養老、健康文化、研發設計、綠色生態等等。
電商的數據也能給我們展示出一些新趨勢,京東數據顯示,2017年到2021年消費占比增加最明顯的是精神消費、健康消費、綠色消費、智能消費、服務消費。還有一個數據就是在成交額前十名的品牌中,中國國貨占比從2017年的60%穩步提升到2021年的90%,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信號。橫向比較,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消費占比還是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說明從長遠看中國的消費潛力是巨大的,并且中國的大市場是其他國家很難有的優勢。同時從京東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消費者在追求高品質的道路上的步伐從未止步,這方面中國企業大有可為。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